今年上半年,產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6706.30億元,同比增長11.32%。壽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18830.76億元,同比增長15.21%。統計數據顯示,產險和壽險兩個保險細分行業的集中度呈現差異,產險行業集中度有所上升,壽險行業集中度有所下降。
壽險集中度下降
根據記者獲悉的數據,上半年壽險「老七家」公司保費收入11314.90億元,平均增速為7.14%,比行業增速低8.07個百分點;合計市場份額為60.09%,較去年減少約2.4個百分點。
其中,泰康人壽和太平人壽保費收入增速超過兩位數,分別達到11.51%和11.34%;人保壽險和國壽股份增速較低,分別為1.35%和4.99%。
在非上市險企中,上半年保費收入排名居前的包括華夏人壽1236.10億元、泰康人壽839.20億元和前海人壽595.24億元。其後是天安人壽、工銀安盛、中郵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和百年人壽,這些險企保費都超過300億元。
此前的2017年、2018年,隨著壽險「134號文」等新規引導行業回歸保障、限制中短期業務等,壽險市場的集中度出現了歷史上首次回升。在這些新規下,中小險企此前快速占領市場的中短期理財業務被收緊,大型險企由於具有一定的沉澱優勢,比如代理人隊伍、網絡、服務能力、品牌和資源等優勢,能更快適應行業的變化,因此市場份額得到提升。
記者採訪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壽險市場集中度重回下降軌道,背後可能有多重因素。歷時一年多的轉型和調整後,部分中小險企也適應了新的政策要求,在一季度實現了不錯的增長;同時,有跡象顯示監管政策對於中短期業務的階段性銷售有所放鬆,給予中小險企新的機會;另外,一些大型險企不再在一季度強推「開門紅」,而不少中小險企仍重視開門紅,兩種不同的銷售策略,加劇市場集中度降低。
財險前三
市場份額逾64%
上半年,財險「老三家」公司保費收入4336.18億元,平均增速12.9%,比行業平均高1.58個百分點。三家的合計市場份額達64.66%,份額較去年提升了約0.6個百分點。
其中,人保財險保費收入2353.35億元,增速為14.92%;平安產險保費收入1304.66億元,增速為9.75%;太保產險保費收入685.98億元,增長12.28%。
從歷史上看,財險行業的集中度一直很穩定,不像壽險行業那樣明顯起落。業界認為,這源自財險的服務屬性更強,業務偏同質化,各家險企比拼的是管理、查勘和理賠服務,因此線下能力和品牌格外重要。如果小公司和新公司如果沒有鮮明的創新特色,將很難與大公司競爭。
在財險行業人士看來,商業車險改革推進過程中,受手續費提高的惡性競爭加劇影響,市場監管正在趨嚴。而在嚴監管環境下,大型保險公司保費增長預計更為平穩,這將使得市場集中度保持穩固。
有行業數據顯示,車險二次費改後,除去基數較小的新公司,業務量越大的財險公司,車險增速越快,馬太效應明顯。「二次費改以後,對保險公司的風險選擇能力及運營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前,年保費50億元至150億元的中型體量公司增長困難,現在蔓延到更小的公司和更大的公司兩端。」一家中小財險公司負責人曾對記者稱。
人壽保險保障對象是人的身體和生命,而且期限較長,合同複雜。通過對我國壽險業發展現狀分析了解到,在「十三五」規劃開始的關鍵節點上,壽險業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它的地位是凸顯的,而且壽險業肩負著重大的任務也是前所未有的。當然了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在2015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壽險業的增速是超過23%。當前壽險業面臨的問題有哪些?「2016中國壽險業十月前海峰會」在深圳召開,會議主題為「複雜利率環境的挑戰與應對」。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黃洪指出,與四時變化一樣,人身保險業也有生、長、收、藏等運行周期,而影響這一運行周期的因素中,利率的影響是極為關鍵的,特別是低利率的影響更大。他認為,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全球經濟下行周期、人口紅利快速消失三大因素下,利率將階段性處於低位。低利率將對人身保險業帶來全方位的影響和重大的挑戰。目前,人身保險業正面臨五方面衝擊:一是對過於依賴利差的定價機制產生衝擊;二是對資產驅動負債的商業模式產生衝擊;三是對放大資本槓桿的擴張路徑產生衝擊;四是對激進投資的應用方式產生衝擊;五是對傳統思維定式的風險管理體系產生衝擊。
黃洪指出,人身保險業要高度重視、認真分析低利率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雖然低利率會給人身保險業發展帶來的巨大壓力,但我國人身保險業仍然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人身保險業對低利率要充分認識、系統謀劃、及早應對。」
黃洪指出了人身保險業可以踐行的四條路徑:一是要拓寬發展領域,創新商業模式。各人身保險公司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著眼於經濟社會變化所孕育的新機遇,積極拓展新領域,提升傳統領域開發水平,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創新商業模式,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二是調整產品結構,改革保險供給。要始終堅持「保險姓保」,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品質量和供給能力。要優化產品供給,提高產品競爭能力,延伸和豐富以生老病死殘相關的周邊服務。要結合現代醫學和大數據的發展,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主動應用網際網路思維,向回歸保險互助本源提供服務,增加附加值,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三是優化資產負債匹配,降低風險隱患。各人身保險公司要加強資產端和負債端的溝通協調,主動對資產負債進行匹配管理,促進資產端和負債端的良性互動和動態平衡。實現投保人的資產安全和保值增值。各公司不僅要確保資產端的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而且要從負債端入手,切實降低負債端成本,建立完善的風險監測和預警體系。四是加強經營管理,實現降本增效。人身保險公司通過削減成本,即使面對投資收益下滑和準備金提升,也可以確保公司獲得利潤,提升抵禦複雜經濟環境的抵抗力。各公司可以通過應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降低經營管理成本。
「當前,保險業的資產規模已經是1999年的53倍,低利率風險處理不慎,形成的隱患更大、解決問題也將更複雜。」黃洪表示,低利率環境的衝擊對人身保險業將是一次嚴峻考驗。他希望人身保險業能夠認清形勢,順應變化,主動應對,為穿越經濟周期,提前布局。更多最新相關壽險行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壽險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新國十條」開啟了保險業新時代,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描繪了保險業發展的圖景。「十三五」時期,中國保險業依然處在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市場對「保費低、保障高、收益穩、服務好」的保險產品的需求旺盛。在人口老齡化加劇、撫養比不斷上升的形勢下,人身保險業在開發商業健康和養老保險產品、投資健康和養老產業、拓展企業年金市場、參與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基金市場化、投資管理等方面的發展空間巨大。黃洪強調,我國人身保險業在主動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可以大有作為。
中保協和前海管理局在峰會上正式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中保協會長朱進元和深圳市政府黨組成員、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前海管理局局長杜鵬分別代表雙方在備忘錄上簽字。根據合作備忘錄,雙方達成協議,將峰會更名為「中國壽險業十月前海峰會」,積極推動保險業創新機構、金融服務機構等落戶前海,支持保險領域各類國際性和全國峰會在前海舉辦,並在前海開展保險業人才培訓。
中共深圳市委常委、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在致辭時表示,「中國壽險業十月峰會」花落前海,將有效依託前海在「自貿試驗、深港合作、一帶一路」等諸多國家戰略布局中的核心優勢,在更大範圍和更多領域發揮行業號召力和影響力,為壽險業的蓬勃發展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同時也有利於推動前海壽險行業加速集聚。目前,區內擁有9家創新型保險法人機構,基本形成包括「原保險、再保險、保險資管、保險中介」等功能於一體的保險領域全產業鏈。前海正醞釀出台支持保險業創新發展的專項政策,探索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保險全產業鏈扶持政策體系。
峰會還發布了中保協重大課題「中國壽險業:複雜利率環境的挑戰與應對」的研究成果。課題總結了海外市場的經驗教訓,對我國壽險業在低利率環境下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未來中國壽險業需要有質量的增長。事實上最近這些年,壽險業面臨的風險是有積累和加劇的趨勢,比如說許多中小的壽險公司集中出售一些短期高現金價值保險產品,甚至預設了7%以上的投資收益率來吸引消費者,這種短期行為大大增加了行業的未來的集中給付和非正常退保的風險。壽險業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
上市險企2016年年報顯示,6家上市險企均加大了銀保轉型力度,增加銀保期交保費占比,降低躉交保費,銀保保費增速趨緩。2016年,中國人壽 、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平安壽險、 新華保險 、太保壽險的銀保保費增速分別為2.1%、4.5%、0.8%、47%、-23.7%、-57.7%。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平安壽險的銀保保費出現47%的增長,但由於平安壽險的銀保保費基數較低,增長規模僅為36.24億元,且以價值較高的期交業務為主。
從轉型始於2013年的 中國人壽來看,2016年國壽發展期交業務,繼續壓縮躉交業務,不斷提高價值貢獻,銀保渠道保費從2015年的1060.28億元微增至2016年的1082.56億元。
國壽銀保首年期交保費為178.35億元,同比增長30.0%,五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費占首年期交保費的比重為52.17%,躉交業務保費為680.47億元,同比下降7.4%。在加強銀保期交的同時,中國人壽也加深了與廣發銀行的業務協作,2016年廣發銀行代理中國人壽的銀保期交業務保費增速超過360%。
對於未來的發展策略,中國人壽總裁林岱仁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將繼續優化交費結構,銀保渠道已從躉交業務轉向期交業務,但是其中三年期期交業務占比較高,十年期以上期交業務還有提升空間。2016年,公司銀保躉交業務保費680.47億元,同比下降7.4%;2017年,這一數字將壓縮至600億元以下。」
「公司推動長期期交業務和保障型業務發展。銀保渠道不斷拓展網銀、自助終端、手機銀行等銀行電子銷售渠道,各主要銀郵代理渠道期交業務均實現較快增長。2016年銀保渠道銷售人員達23.4萬人。」中國人壽年報表示。
壓縮銀保保費較早的中國平安年報顯示,平安壽險銀保規模保費由2015年的76.95億元增至113.19億元,期交保費由16.13億元增至30.14億元,銀保期交保費增速明顯高於規模保費增速。其年報表示,銀行保險業務不斷深化內外渠道合作,聚焦高價值期交業務的發展,期交新業務規模保費30.41億元,同比增長88.5%,取得突破性成長。銀保客戶經理數量從3200人下滑至3094人。
中國太保提到,轉換內生動力,去低價值銀保業務,得高質量個險發展。公司遵循可持續價值增長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業務質量高、可持續增長能力強的個險業務。其業務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銀保業務占比從2010年的54.9%下降至2016年的5.3%,業務規模從482億元下降至73億元(2015年法人渠道保費為172.5億元),下決心去除低價值業務超過400億元。
銀保轉型最為明顯的要數新華保險 ,2016-2021年中國壽險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數據顯示,去年新華銀保渠道加快轉型發展步伐,主動收縮躉交業務,以年金險、健康險產品「雙線發展」為基礎,加大期交業務發展力度。全年實現保險業務收377.27億元,同比下降23.7%,其中,首年保費256.75億元,同比下降26.5%;首年期交保費57.10億元,同比增長46.3%;躉交保費199.65億元,同比下降35.6%。
此前頗為依賴銀保的人保壽險也加快轉型,人保壽險銀保保費從2015年的565.68億元增至2016年的591.66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長險首年保費達556.22億元,同比增長4.7%,長險首年躉交保費下滑4.7%,長險首年期交保費增長383.7%,銀保短期險下滑21.9%。
「銀保渠道聚焦價值轉型,在穩定業務規模的同時,期交首年規模保費大幅增長。團險渠道聚焦法人客戶與價值業務,業務拓展能力不斷提升。銀保渠道搶抓業務發展機遇,不斷提升專業技能,積極做好業務結構轉型,業務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人保在年報中提到。
2016年,太平人壽銀保保費由2015年432.95億港元輕微上升0.8%至436.32億港元。其中銀保首年期交保費由去年32.71億港元上升42.07億港元,增長28.6%,而銀保躉交保費同比下降4.9%。銀保渠道第13個月保費繼續率及第25個月保費複合繼續率分別為94.0%、89.1%。銀行保險銷售網點數目由2015年的21255個增加到2016年的29673個,增加8418個。
「境內業務穩中向好,壽險核心業務和效益型業務全面超額完成任務,中長期保障型業務占比繼續提升,銀保13個月繼續率連續保持行業第一。銀保期交新單保費同比增長37%,其中十年交及以上業務占比接近70%。」太平提到。
近年來,中國中小壽險公司在產品發展戰略、資產規模、投資收益、管理效率、非傳統渠道發展等方面均獲得了較大的進步。在資金運用方面,中小壽險公司還面臨資金運用渠道窄,收益提升受限等問題,同時,資本市場低迷、震盪對投資收益的負面影響加大了中小壽險公司的經營難度。更多詳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5年壽險行業七大特點分析。
截至2015年7月,中國已有63家專業壽險公司,其中除了保費占比達行業總量71%的七大公司外,其他均為保費規模較小的壽險公司,合計保費占比不足 30%。《報告》顯示,中國中小壽險公司近年來在產品發展戰略、資產規模、投資收益、管理效率、非傳統渠道發展等方面均獲得了較大的進步,整體發展態勢呈現七大特點。
一是資產規模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在行業中占比不斷提升。二是盈利能力持續改善,整體進入盈利周期。三是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行業地位持續攀升。四是綜合成本持續下降,接近行業平均水平。五是淨資產收益率整體實現正增長,與行業差距縮小。六是股東增資動作頻繁,占壽險行業比重較大。七是償付能力整體保持充足。
《報告》顯示,中小壽險公司投資結構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以固定收益類品種為主,這一特徵由險資風險厭惡的屬性決定,與壽險行業整體投資特徵相符。二是中小壽險公司在債權計劃和其他資產的配置比例高於大型壽險公司。中小壽險公司目前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資金運用渠道窄,收益提升受限。
《報告》認為,中小壽險公司近年來更多局限在傳統資本市場投資渠道。同時,資本市場低迷、震盪對投資收益的負面影響加大了中小壽險公司的經營難度。在規模至上的戰略導向下,許多中小壽險公司紛紛陷入了產品「三高一低」的狀態,即高準備金、高資本占用、高退保率、低存續期限。充分暴露出目前中小壽險公司業務結構失衡的困局,即期交業務短期化、長期業務短期化、新單業務躉交化、產品去保障化。
更多壽險行業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的《2015-2020年中國壽險行業細分市場研究及重點企業深度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