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重要農產品電子商務可追溯系統。引進農產品可追溯的概念,借鑑英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可追溯系統,建立電子商務領域重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使消費者可以清楚了解其從田間到市場的整個生產流通環節。
與城鎮網購人群相比,農村網購消費者更年輕、更移動。30歲以下各年齡段的農村網民比例均高於城鎮網民,而30歲以上的農村網民比例則均低於城鎮網民。其中,20-29歲是農村網民的最大群體,占比為32%。2013年農村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84.6%,高出城鎮5個百分點。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雖然農產品電子商務看上去潛力很大,但其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甚至虧本運營成為行業現狀。因此,需要基於農產品電子商務自身的特點,找准問題所在,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從無序化走向規範化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機遇。近些年來,我國非常重視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出台了很多支持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繼2010年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之後,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部署「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建設」。商務部也把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作為重點工程,出台多項支持政策,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在地方,海南、河南、四川等地都出台了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具體措施。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由於購買便利、選擇性廣、優惠活動多等優勢,不少消費者開始選擇網購農產品。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農產品的交易總額在4萬億元左右,其中80%是通過傳統市場實現,通過電子商務流通的農產品總量其實還非常小,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農產品電子商務存在著規模巨大的潛在市場。
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挑戰。一是產品選擇問題。農產品和工業產品最大的不同就是農產品種類眾多,原則上一切農產品都可以做電商,不同的種類要有不同的倉儲條件、運輸條件、客戶定位、產地等。選擇的產品不同,倉儲、物流、資金、利潤等都有很大的差異。二是冷鏈問題。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冷鏈問題是永遠無法迴避的,但是冷鏈物配投入的連續性強,物流、配送、快遞、宅配等成本較高,投資回報周期長,不是單個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容易解決的,急需社會化的冷鏈物流隊伍來提供集約化、專業化的冷鏈物流管理。三是標準問題。農產品與工業品不同,標準化的問題一直很難解決,缺乏農產品的質量標準,使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出現無標可依或有標不依的情況,導致農產品質量缺乏公信力,造成了產品售賣的難度和難以保證用戶體驗。四是信任問題。由於中國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的碎片化,使得從初級農產品的生產到餐桌之間的整個產業鏈形成多個斷點,甚至同一家電商不同批次農產品質量的差異較大,很容易在生產與消費的對接過程中出現信任問題。
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路徑
確定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產品選擇。首先是不能追求過多過全的產品選擇。農產品種類多,不同產品的客戶定位、供應鏈要求等差異很大,不能以過多的種類來吸引更多的購買需求,而是應當根據本企業的客戶定位、供應鏈支撐能力等來選擇農產品種類。其次是選擇高品質農產品。如今的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健康,人們在網購農產品時更在乎農產品質量,更願意選擇高品質、安全可靠的農產品。第三是產品選擇還要關注其持續供應問題。農產品不同於其他商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地域性、季節性很強。
優化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物流管理。一要提升冷鏈物流能力。大型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可以嘗試自建冷鏈物流,但對於中小型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而言,選擇與社會化、專業化的第三方冷鏈物流隊伍合作更為合適。二要建立本地化的物流服務體系。基於大眾化需求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必須要解決本地化問題,這就需要建立本地化的物流服務體系,與社區服務站、便利店等機構進行整合和合作。
解決農產品電子商務過程中的信任問題。實施品牌化戰略。不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建設和經營管理能力,逐步提高服務內容和手段的規範性、便捷性和高效性,通過提升客戶認知度和滿意度來提高品牌知名度,還要實施差異化的品牌競爭策略,創建代表企業的地標性品牌產品,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實現原產地農產品直銷。克服傳統流通環節煩瑣、效率低、損耗嚴重的缺點,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促進消費者的信任。建立重要農產品電子商務可追溯系統。引進農產品可追溯的概念,借鑑英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可追溯系統,建立電子商務領域重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使消費者可以清楚了解其從田間到市場的整個生產流通環節。了解更多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近日消息,農業部於29日印發了《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對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布局等做了詳細闡述,包括對電商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展望。
《規劃》指出,到2020年,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更加穩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生產結構更加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產業融合機制進一步完善,主要經濟指標比較協調、企業效益有所上升、產業逐步邁向中高端水平,帶動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促進農民增收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用持續增強。
其中,《規劃》的發展目標之一是實現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更加活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網際網路+」對產業融合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拓展農業多功能取得新進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產業融合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更加活躍。到2020年,力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達到55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9.5%左右;企業電商銷售普及率達到80%;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80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休閒農業營業收入達到7000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接待遊客突破33億人次。
主要任務方面,《規劃》要求,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推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農業生產、經營、加工、流通、服務領域的滲透和應用,促進農業與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開展電子商務試點,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全國性和區域性農業電子商務平台,鼓勵和引導大型電商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完善農村物流、金融、倉儲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逐步創建最快速度、最短距離、最少環節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方式。積極探索農業物聯網應用主攻方向、重點領域、發展模式及推進路徑,穩步開展成功經驗模式在國家級、省級、縣級等層面推廣應用。
此外,《規劃》指出,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和區域布局,因地制宜推進融合發展。依託自然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優質原料基地和加工專用品種生產,積極推動科技研發、電子商務等平台建設,培育優勢產業集群。依託重點加工產業,合理布局初加工、精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以及傳統食品加工業,推進冷鏈物流、智能物流等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新型商業營銷模式。依託各地特色農業農村資源和農業文化遺產,發展美麗休閒鄉村,培育特色小鎮,打造休閒農業品牌體系。依託重點產業和優勢產業集群,推動產業融合試點示範,培育一批集專用品種、原料基地、加工轉化、現代物流、便捷營銷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產業融合先導區,不斷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