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銀行理財和備受關注的「寶寶類」理財收益整體走低數據顯示,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自2018年3月以來已連續21個月下跌,11月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創2016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
2018年年初,天弘餘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超過4%;今年1月,這一數字約為2.6%;而到今年年底,天弘餘額寶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低至約2.35%。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今年以來,為配合資管新規的轉型要求、引導資金成本下行,監管機構對過高收益的違規保本理財產品、假結構性存款等進行了清理,這也影響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截至 2019 年 6 月末,全國共有 384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共存續 4.7 萬隻,存續餘額 22.18 萬億元,產品餘額近兩年基本保持穩定。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在季度內呈現「前高后低」的變化趨勢。
目前國有大型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 8.13 萬億元,同比增長 3.77%,市場占比 36.68%;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 9.08 萬億元,同比增長 7.53%,市場占比 40.94%。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中小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雖有增長,但是市場占比低,並非主流。
在大資管行業提倡產品淨值化的背景下,銀行理財轉型步伐加速。截至2019年6月末,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7.89萬億元,同比增長4.3萬億元,增幅達118.33%。2019年上半年,淨值型產品累計募集金額21.82萬億元,同比增長86.39%,增幅為 86.39%。
截至 2019 年 6 月末,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 16.19 萬億元,占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 72.99%;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 5.92 萬億元,占比為 26.68%;權益類理財產品占比為 0.32%,而商品及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占比較少。
另一方面,同業理財呈現規模與占比「雙降」趨勢。今年上半年,同業理財存續餘額0.99萬億元,同比減少0.77萬億元;占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4.45%,較2017年初的23%下降逾18個百分點,「資金空轉」現象明顯減少。
從理財產品期限來看,整體呈現期限增加趨勢。2019年上半年,新發行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185天,同比增加約47天。期限在3個月(含)以下的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為0.52萬億元,同比減少0.37萬億元。
理財行業發展趨勢如何呢?據悉,在經歷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長,資產規模一直穩居金融行業「老大」地位的銀行理財市場也漸漸顯出頹勢。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月的銀行理財市場出現價量齊跌的現象,原本開年的「開門紅」難現。更多詳情,下文是小編整理的2016年理財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據多位業內人士也坦言,推動傳統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因素正在悄然變化,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也將逐步削弱銀行理財產品的存款替代效應,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化產品發展的勢頭將加強,而銀行理財向資管業務轉型也正當時。
2016銀行理財難現「開紅門」
統計顯示,2016年1月,銀行理財市場環比出現價量齊跌現象,全市場理財產品發行總量5007款,較去年12月減少8.18%,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22%,環比下降0.13個百分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91%,環比下降0.14個百分點,只有外幣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上升0.09個百分點,達到1.73%,總體表現出量價齊跌的局面。
分析師認為,今年1月銀行理財收益下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1月中上旬股票市場和匯率市場均出現了比較劇烈的波動,市場避險情緒快速上升,市場流動性短暫趨緊,14天至3個月Shibor開始走高,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卻逐周走低,這背後其實是因為短期實際利率走高的情況下,債券的收益出現回落,而債券在整個銀行理財市場中的配置比例較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銀行理財的收益。第二, 2016年實體經濟轉型和改革進一步深入,對殭屍企業「動刀子」將會陸續展開,優質資產短缺的情況可能比2015年更嚴重,優質資產的議價能力會進一步提高,銀行理財在資產端很難再找到高收益的產品。
至於理財產品發行量減少的情況,銀率網分析師則認為符合當前基本面,主要也是因為優質資產稀缺的背景下,銀行主動從發行量上進行縮減。
事實上,在2015年銀行理財雖然仍保持著高速增長,但這列快速前行的「列車」已經出現了減速的跡象。
來自普益財富的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12月25日,352家銀行累計發行的面向個人投資者的人民幣封閉式理財產品共82275款。而普益財富根據已有數據推測,2015年底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保守估計或已突破20萬億。雖然從表面上看,銀行理財的規模仍然居高不下,但也有業內分析認為,銀行理財或在2016年「見頂」。
來自銀率網的一份研報指出,銀行理財轉型從全國性商業銀行向區域性商業銀行擴展是未來趨勢,城市商業銀行的發行量2016年有可能開始回落。從銀率網統計數據來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轉型較早,開放式產品發行量在2014年和2015年都有比較可觀的增長,與此對應,國有商業銀行的產品發行量從2014年開始回落,股份制銀行的產品發行量從2015年開始回落。對於城市商業銀行,2015年的發行量增速已經放緩,結合監管部門給予城商行2016年轉型的期望以及城商行自身發展的需要,預計2016年城商行會加快理財產品向開放式轉型的步伐。
另一方面,資產配置荒可能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的難題,銀行理財也將因為缺少資產項目而壓縮發行數量和規模。2015年整體寬鬆的狀況下,這種情況表現得並不突出,尤其是上半年,資本市場的火熱,為寬鬆資金提供了一條很大的分流通道,暫時掩蓋了優質資產難覓的狀況,但隨著下半年股市大跌,質押、配資等業務的分流效果減弱,資產配置荒問題凸顯。多位業內人士均預測,2016年銀行理財在資產端可能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也因此未來或會有更多的資金進入貨幣市場,2015年四季度天量的銀行同業成交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反映出這種低效空轉的苗頭。
收益率難改下行趨勢
受多方面原因影響,2015年全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滑,年初產品平均收益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到年末已經下跌至近乎「破4」,幾乎呈現單邊下滑態勢。
回顧近年來銀行理財收益率水平的變化可以發現,2013年「錢荒」後,銀行理財的收益被進一步推高,並在2014年一季度達到5.74%的歷史高點,之後隨著央行貨幣政策調節和錢荒解除,銀行理財收益開始回落。2014年四季度,央行加碼寬鬆,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累計進行了6次降息,基準利率腰斬,此外,2015年有四次全面降准和一次定向降准,市場整體的流動性比較充裕,銀行理財收益隨之繼續下滑。
對此,普益財富的研究員分析認為,2015年上半年寬鬆的貨幣政策促使富餘的資金流向了股市,銀行理財也增大了權益類資產的配置,上半年股市的火爆行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銀行理財產品穩定了收益率。
據《理財產品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銀行傳統的非結構性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從5.25%下滑至5.05%,僅下滑了 0.2個百分點,但7月至12月平均收益則從4.95%下滑至4.39%,大幅下滑了0.56個百分點。而6月中旬A股的暴跌導致對接A股的理財產品資金規模急速下降,大量資金外流,市場上資金過剩的情況迅速加劇,引發了一輪資金再配置浪潮。同時,優質資產的數量卻沒有增加,此消彼長,資產端的收益下滑,倒逼資金端收益率下跌。相比於其他金融機構,銀行理財在資產的選擇上對風險控制的要求更高,篩選更嚴格,因此優質資產短缺的情況更加嚴重。
至於2016年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走勢,銀率網分析師預測其仍會進一步下行,其中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或重回3時代。首先,銀行理財收益水平基準利率水平變化可謂息息相關。據銀率網資料庫統計,2010年全年銀行理財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維持在3.5%以下的水平,隨著 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央行實施5次加息,利率水平不斷走高,之後銀行理財收益也隨之逐漸走高。其次,經濟轉型期,消化過剩產能和去槓桿疊加,資產端回報率下降。最後,資產配置荒的問題短時期很難得到緩解,銀行理財雖然在嘗試業務創新,但風險也逐漸提高。綜合各種原因,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持續下行難以改變。
據中國社科院、騰訊理財通、騰訊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首份《國人工資報告》顯示,2005年至2016年,我國居民工資理財規模增長近10倍,而同期國人工資增長不足3倍。在選擇理財類型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將傳統銀行儲蓄作為理財首選,將近四分之一的人選擇銀行理財。而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網際網路理財的意願增長最快,超過了股票、基金等,占比達11%。
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工資水平在2004年到2015年間上漲了2.95倍。在地域上,北京、上海、天津等東部城市工資水平大幅領先於其他地區,河南、黑龍江等中部及東北地區工資水平增長幅度緩慢。行業方面以高薪著稱的金融業連年占據行業工資排行首位,IT等高新技術產業緊隨其後。而基層行業中,汽車評估員、保養員、月嫂、保健等技能性職位月薪高達萬元。農林牧漁、住宿和餐飲則是薪資排名靠後的行業。
2005年至2016年,我國居民工資理財規模增長9.6倍,是同期工資漲幅的3倍多。工資理財規模是指居民工資中主動理財的支出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報告顯示,更多人開始通過理財尋求更高收益資產增值,網際網路理財正成為國民投資渠道新寵,網際網路理財規模由2013年的3853億元激增到2016年的2.6萬億元,居民使用網際網路理財的意願率超過了股票、基金等,已達11.15%。
從不同的年齡來看,90後選擇網際網路理財的比重約占24%,比80後高10個百分點,比70後高出15個百分點。不過,另一個數據也顯示,90後選擇銀行儲蓄的比重是60%,比70後、80後都多。
報告還研製了網際網路理財指數,以網際網路理財規模在居民金融資產中的比重進行衡量。數據顯示,該指數由2013年的基準基數100一路飆升到2016年的408.24,三年間大幅增長超四倍;網際網路理財規模則由2013年的3853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2.6萬億元。報告預計,到2020年,我國網際網路理財規模將增長到16.74萬億元。
報告顯示,目前傳統的銀行儲蓄因其方式傳統國人接受程度高、本金有保障不會引起資金風險等性質,仍是國人理財方式的首選,但占比已經下降至38.09%。報告指出,這一變化主要是由於消費升級以及物價、房價一路上升所致。而銀行儲蓄帶來的本金增值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開銷。
從投資類型來看,投資樓市在國人的理財占比中排名第三。數據顯示,樓市在國人方式意願中占比18.46%。而在北京,居民住房開支一度超過30%。
更多理財行業數據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個人理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工資水平上漲了2.95倍
工資理財規模增長9.6倍
網際網路理財成新寵
從資產配置結構來看,債券是銀行理財產品重點配置的資產,其占銀行非保本理財資金投資占比最高,超過50%。下面進行理財行業競爭分析。
理財行業分析表示,在中國百萬億級的資管市場中,銀行體系資管規模位居第一,從資產配置情況來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規模占絕對地位,是銀行理財的主要發行機構。
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超8億,網際網路興起與移動數位化的普及賦予智能理財發展活力。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8.3億人,這意味著中國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經接近六成。
與此同時,中國手機網民的規模增長速度驚人,從2013年的5億人增長到了2018年的8.2億人,中國網民中通過手機接入網際網路的比例已經達到了98.6%。國人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智慧型手機對國人的影響也日益突出。
入網門檻的不斷降低、網際網路覆蓋範圍的進一步擴大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模式與精神理念,大眾對於線上理財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這為智能理財服務的發展與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72.4%的用戶投資金額占可投資資產比例不到50%,理財用戶仍有巨大潛力待被激發。理財用戶並未將其所有可投資資產用戶購買理財產品,理財存量用戶的投資潛力還有近一半未被激發,中國理財市場具備較大增長潛力。
在理財平台的選擇上,86.5%的用戶選擇了陸金所、螞蟻財富等網際網路一站式綜合平台,69.2%的用戶使用過手機銀行APP等傳統金融機構的線上平台進行理財,而34.1%的用戶選擇了天天基金網、蛋卷基金等垂直化平台。
網際網路一站式綜合平台在用戶覆蓋率上具備優勢,未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與理財行業的不斷融合發展,這類綜合性平台在數據、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根據測算,2018年中國智能理財服務市場規模已上升到2546.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91%。未來,在監管支持等多重因素驅動下,智能理財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將不斷提升,龐大的線上理財用戶也將快速轉化為智能理財用戶,智能理財服務市場規模將快速增加。預計到2022年,中國智能理財服務市場規模將達7370.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