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誰污染,誰治理」到「排污者付費,專業戶治理」,這是第三方治理模式所實現的超越。第三方治污作為環保治污的新模式,在政策的鼓勵下,正在遍地開花。那麼第三方治污在我國環保產業市場的前景到底有多廣闊?發展過程中會面臨困難嗎?以下是宇博智業小編整理的2016年第三方治理環境服務市場分析。
目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工業污染已占總污染70%以上,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根源。201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提出,要以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領域為重點,以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為導向,營造有利的市場和政策環境,改進政府管理和服務,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場。
國資深環保專家胥樹凡表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託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目前中國多地已出台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相關政策和意見,致力於破除治污難題。
地處中國西南的廣西就是其中之一。廣西環保廳副廳長歐波表示,2016年1月,當地印發了《廣西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實施細則》,堅持排污者付費、市場運作和政府引導推動的原則,初步形成了政府購買環境服務和企業購買環境服務兩類治理模式。
歐波介紹,在環境公用設施領域,廣西共有109家生活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能力384.1萬噸。目前,累計採用第三方治理方式運營的城鎮污水處理廠51家,每次處理能力115.5萬噸,占廣西總處理能力的30%。
柳州市作為廣西的工業重鎮,工業企業眾多,污染治理任務艱巨。該市多家企業在投入巨資對環保設施進行技術改造升級的同時,在污染防治設施第三方專業化運營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除了廣西外,上海、河北、吉林、山西等約20個省市區,先後出台了鼓勵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相關的政策。
胥樹凡表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我國環境保護實際需要的環境污染治理新模式,也是今後我國環境保護轉型發展的大趨勢和必然方向,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和強大的生命力。」
2016-2021年中國環境服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分析,隨著中國各地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推進,在催生專業化治污需求的同時,亦刺激了環保產業的發展,加速了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據業內人士預計,2016年中國環境服務業行業收入約7628億元人民幣,到「十三五」末將增長至2.3萬億元人民幣。
「第三方治理」是一種很好的治污模式,它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專業化公司的優勢,提高環保設施的運行效率,降低運行成本,更為環保企業提供了新技術的研發推廣平台。這些都將進一步促進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形成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但作為一種新的治污模式,要把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進好、實施好,並非易事。王善成認為,要順利推進改革,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作保障。「確保第三方治理取得實效,要求政府應由以前治污的主導實施者轉變為治污的引導合作者,重在負責制定第三方治理的法律規範、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創新投資運營機制,為第三方參與環境治理營造公正、公平的市場環境。」王善成說。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主體責任的明確,事實上將有效督促引導排放企業選擇合格、誠信的第三方治理企業,並對後者實施合同範圍內的有效監管,有利於提升污染治理的有效性。「形成企業間的監管」,正是這一模式的優點之一。
然而,要讓第三方治污落地生根,發揮預期作用,而不是看上去很美,還有許多功課要做。這是因為,好的治污路徑不等於治污的前景一片光明,更不意味環境保護的立竿見影,還會面臨著諸如排污企業治污動力不足、國家政策和法律責任阻礙、金融財稅負擔等多重障礙。
不同於「誰污染、誰治理」的傳統治污政策,第三方治污是以服務合同的形式將企業治污工作轉移到專業環保公司,但由於缺乏法律政策層面的明確規範與支持,容易導致責任扯皮、後勁不足。因為根據目前有關法律,一旦發生超排、治污不善等行為,環保部門只能處罰購買服務的排污企業而非收費治污企業。另外,與企業自行治污沒有徵稅問題不同,第三方治污會產生稅收成本,加之環保公司周轉資金限制等問題,客觀上都將影響到第三方治污的實際成效。
這就要不斷更新法治理念,與時俱進彌補政策法律空白,在制度上認可環保服務民事合同有關責任轉移的合法性、有效性,促進「誰污染,誰治理」向「誰治理、誰負責」轉變。使治理主體和責任相應轉變,依法明確責任承擔主體。
也就是說,要將第三方治污模式真正落到實處,亟須明確責任主體、加強政府監管、營造公平環境,讓更多有能力、有技術、有運營經驗的企業投身環保治理市場,推動環保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總之,第三方治污是現代企業發展和有效改善環境的大勢所趨,只有更加科學合理的頂層制度設計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及時跟進,才能真正實現一舉多贏。
從「誰污染,誰治理」到「排污者付費,專業戶治理」,這是第三方治理模式所實現的超越。第三方治污作為環保治污的新模式,在政策的鼓勵下,正在遍地開花。那麼第三方治污在我國環保產業市場的前景到底有多廣闊?發展過程中會面臨困難嗎?以下是宇博智業小編整理的2016年第三方治理環境服務市場分析。
目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工業污染已占總污染70%以上,成為環境污染的主要根源。201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提出,要以環境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領域為重點,以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為導向,營造有利的市場和政策環境,改進政府管理和服務,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場。
國資深環保專家胥樹凡表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通過繳納或按合同約定支付費用,委託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目前中國多地已出台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相關政策和意見,致力於破除治污難題。
地處中國西南的廣西就是其中之一。廣西環保廳副廳長歐波表示,2016年1月,當地印發了《廣西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實施細則》,堅持排污者付費、市場運作和政府引導推動的原則,初步形成了政府購買環境服務和企業購買環境服務兩類治理模式。
歐波介紹,在環境公用設施領域,廣西共有109家生活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能力384.1萬噸。目前,累計採用第三方治理方式運營的城鎮污水處理廠51家,每次處理能力115.5萬噸,占廣西總處理能力的30%。
柳州市作為廣西的工業重鎮,工業企業眾多,污染治理任務艱巨。該市多家企業在投入巨資對環保設施進行技術改造升級的同時,在污染防治設施第三方專業化運營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除了廣西外,上海、河北、吉林、山西等約20個省市區,先後出台了鼓勵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相關的政策。
胥樹凡表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我國環境保護實際需要的環境污染治理新模式,也是今後我國環境保護轉型發展的大趨勢和必然方向,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和強大的生命力。」
2016-2021年中國環境服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分析,隨著中國各地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推進,在催生專業化治污需求的同時,亦刺激了環保產業的發展,加速了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據業內人士預計,2016年中國環境服務業行業收入約7628億元人民幣,到「十三五」末將增長至2.3萬億元人民幣。
「第三方治理」是一種很好的治污模式,它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專業化公司的優勢,提高環保設施的運行效率,降低運行成本,更為環保企業提供了新技術的研發推廣平台。這些都將進一步促進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形成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但作為一種新的治污模式,要把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進好、實施好,並非易事。王善成認為,要順利推進改革,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作保障。「確保第三方治理取得實效,要求政府應由以前治污的主導實施者轉變為治污的引導合作者,重在負責制定第三方治理的法律規範、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創新投資運營機制,為第三方參與環境治理營造公正、公平的市場環境。」王善成說。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主體責任的明確,事實上將有效督促引導排放企業選擇合格、誠信的第三方治理企業,並對後者實施合同範圍內的有效監管,有利於提升污染治理的有效性。「形成企業間的監管」,正是這一模式的優點之一。
然而,要讓第三方治污落地生根,發揮預期作用,而不是看上去很美,還有許多功課要做。這是因為,好的治污路徑不等於治污的前景一片光明,更不意味環境保護的立竿見影,還會面臨著諸如排污企業治污動力不足、國家政策和法律責任阻礙、金融財稅負擔等多重障礙。
不同於「誰污染、誰治理」的傳統治污政策,第三方治污是以服務合同的形式將企業治污工作轉移到專業環保公司,但由於缺乏法律政策層面的明確規範與支持,容易導致責任扯皮、後勁不足。因為根據目前有關法律,一旦發生超排、治污不善等行為,環保部門只能處罰購買服務的排污企業而非收費治污企業。另外,與企業自行治污沒有徵稅問題不同,第三方治污會產生稅收成本,加之環保公司周轉資金限制等問題,客觀上都將影響到第三方治污的實際成效。
這就要不斷更新法治理念,與時俱進彌補政策法律空白,在制度上認可環保服務民事合同有關責任轉移的合法性、有效性,促進「誰污染,誰治理」向「誰治理、誰負責」轉變。使治理主體和責任相應轉變,依法明確責任承擔主體。
也就是說,要將第三方治污模式真正落到實處,亟須明確責任主體、加強政府監管、營造公平環境,讓更多有能力、有技術、有運營經驗的企業投身環保治理市場,推動環保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總之,第三方治污是現代企業發展和有效改善環境的大勢所趨,只有更加科學合理的頂層制度設計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及時跟進,才能真正實現一舉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