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關數據顯示:2008年3月,肝素及鹽項下的產品出口數量為1.8噸,僅為2月份的1/3;4月份出口數量略有恢復,約2.7噸。
從上述數據可知,近兩月,肝素出口貿易嚴重萎縮。顯然,美國百特肝素鈉事件對國內肝素出口的影響比實際預期的大。
肝素是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產品,全球每年市場容量預計在30億~40億美元左右,國內每年出口100多噸,是世界肝素原料的主要供應國家。並且,常州千紅化工有限公司、深圳海普瑞藥業有限公司等幾家大的生產企業還通過美國FDA和歐盟COS認證,多年來產品質量並未出現問題。
不過,國內原料藥行業共有的「大而不強」的通病,也同樣降臨在肝素產業的身上。
SFDA資料庫查詢得知:截至,涉及肝素原料藥及製劑的國產藥品批准文號數據181條,不可謂不多;2007年,從事肝素進出口貿易的生產廠家和貿易公司超過50個,不可謂不多;
2007年與我國進行肝素貿易的國家也有20多個,也不算少。
但是,我國出口的肝素以粗品為主,注射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數量比較少,可以說,國內企業肝素產品數量雖大,結構卻不合理。國內擁有製劑批號的廠家21家,含片、乳膏、注射液均有涉及,市場占有率卻不高。SFDA資料庫中關於進口肝素產品的批准文號有74條記錄,無進口原料的信息。我國的肝素多出口歐美等已開發國家,銷往德國、美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國家的量占到國內肝素出口量80%以上的份額。國外在將原料進行加工精純後,將製劑返銷中國,產品價格就高出幾十倍甚至百倍。
另外,國內企業產品鏈單一,基礎十分薄弱,相應地,抗風險能力也不強。2007年上半年,國內生豬供應不足,導致肝素原料貨源緊張,產量減少。2007年下半年,百特事件發生後,中國肝素出口美國路徑受阻,對國內產業的影響立現,出口數量銳減。無論上游還是下游,一點風吹草動對肝素的影響幾乎都是立竿見影的,基本上沒有什麼抗震能力。
實際上,百特事件對於肝素的影響雖然是個案卻十分具有代表性。國內企業正面臨越來越惡劣的外部貿易環境:反傾銷、反壟斷的大刀不斷砍向中國原料藥,綠色壁壘越築越高,貿易摩擦不斷……
目前,國內的肝素廠家多處於觀望狀態,肝素要緩過氣來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是,依然有企業看好肝素行業的前景,正在進行環境影響的評估,準備擴產,打算趁著肝素的「冬天」厲兵秣馬。
在諸多肝素恐慌、肝素預測的報導之中,記者赫然看到一條讓人哭笑不得的招商信息:河南某生化工業研究所號稱研究開發出全球首創低溫提取肝素鈉技術,節能環保,僅需1000元投資,一口鍋、一張桌、幾個笸籮就可生產肝素鈉。中國肝素鈉產業若如此,就不是前景不明而是壓根兒就不必提前景了。
仔細想想,國內一些小化工廠生產的肝素質量未必就比鐵鍋手工生產的好多少,產業初級化、行業集中度低依然是不爭的事實。一個質量事件幾乎毀掉一個行業的前途。中國企業的企業要想發展還是得練好產品「內功」,否則永遠是「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