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的健康产品与智能手机一样渐渐由少数精英人士或极客们手中的玩物,变成大众生活中的必备品。由于资本、人才的涌入,快速推动智能穿戴产业实现了从0到1的搭建,各种基于产品形态载体的产品开始呈现,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服饰、智能鞋子、智能首饰等。以下对智能穿戴行业分析。
2016-2020年中国智能穿戴设备行业投资潜力研究咨询报告表明,看似高大上的可穿戴设备,为什么会让众多企业陷入危机。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可穿戴设备存在三大弊端。
一、用户体验不佳。主要表现有续航乏力、操作不便。以市场上口碑最好的AppleWatch为例,AppleWatch的常规续航时间约为1~2天,若APP使用频繁,待机时间可能不到半天;AppleWatch的多数功能都需要与iPhone配合才能使用,有时运行起应用的时候,会出现卡顿不流畅的情况。
二、设计不出彩。作为穿戴产品,时尚美观是用户的主要购买因素,但相比传统的手表、手镯、手链,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在设计上并不具备优势。
三、功能重复。市场上的智能手环,功能无非是记录步数、卡路里、睡眠时间等信息,智能手表相比智能手环,也仅仅只是多了看时间、使用少量APP的功能。而如今的智能手机,几乎包含了二者的全部功能,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操作体验都远胜二者。可穿戴设备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看上去较为新潮,但当潮流过去,它该如何抓住用户呢?
目前市场上不少可穿戴设备产品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多数智能手环和非通话型智能手表产品不能脱离手机独立使用,使用场景非专业化、不聚焦,成为其继续增长的一大掣肘。爱立信消费行为实验室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使用者在购买几周内便将设备晾在一边,原因大体分为受限制的使用功能、并非独立使用的产品、没有内置联网功能等。一些可通话型手表中,也只有极少数品牌有此项功能,但续航、功能性仍有待完善,整体消费体验需要提升。
专家指出,随着可穿戴设备产业从1.0迈进2.0时代,脱离手机独立使用和场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用户的消费理念越来越成熟,对于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定位已经不再是“手机的附属品”,而是希望可穿戴设备产品具有独立通讯模块、能够独立于手机等其他设备使用。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的运动偏好不同,用户更希望通过可穿戴设备内置的跑步、登山、自行车、游泳等不同运动场景,采集不同的运动数据,从而对运动数据作出更加翔实的分析评估。
更多智能穿戴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智能穿戴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