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正在开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在2015年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为齐全的现代制造业体系,但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品牌塑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是急需破解的瓶颈。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12月7日,首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开幕,会上工信部发布了《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下称《规划》)。
《规划》提出,中国智能制造的推进将分两步走,“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到2025年,基本建立智能制造支撑体系,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针对智能制造面临的瓶颈和行业“痛点”,《规划》在装备、技术、标准、试点示范、商业模式等方面设置了十大重点任务。
12月7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强调,当前中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多元现状”与“多元需求”并存,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注定要不断探索、反复试错。
辛国斌表示,目前已有16个省级政府发布了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导意见,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参与《规划》制定的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影在12月7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规划》在2014年已开始了前期研究,今年7月完成了初稿,并在9月提交工信部部长专题会审议。
其背后是智能制造正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王影介绍,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围绕智能制造已出台了许多政策,《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并在制订相关标准。
与上述政策不同的是,《规划》侧重于从中长期为智能制造提供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意见。王影认为,《规划》的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两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具体来讲,到2020年,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制(修)订智能制造标准200项以上,培育4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供应商,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20%。
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规划》提出,将分类分层指导,分行业、分步骤推进智能制造,“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的普及,以及智能化制造的示范引领。
“我们在德国参观学习时,西门子很明确地发问中国制造尚未实现数字化,为什么就提智能制造?”王影认为,中国的智能制造是一个齐头并进的过程,“十三五”时期既做数字化的普及,也要做智能化的探索,“数字化是个广义的概念,这一阶段还包括自动化、信息化等内容”。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在发布《规划》时表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方式,信息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
信息化方面国家层面已有布局。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促进资源互联集成、高效利用,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工信部电子一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周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智能制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制造业信息化,而智能制造急需解决企业的动力机制问题:由于在制造业信息化的初期投资巨大,只有在投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跨过盈利平衡点。
周剑认为,目前的智能制造在部分大型央企、国企中发展态势较快,这是因为在政策驱动下这些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有更强的积极性;而对于更多的民企和中小企业,未来更大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市场的横向竞争。
“一些企业在智能制造的初期可能不赚钱,但如果周围的竞争对手都在做,竞争的压力会倒逼其建设这方面的能力,在推动一段时间后他们会从智能制造中获得好处,就会转化为自发的动力。”周剑说。
《规划》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一加快攻克关键技术装备;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三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四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五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六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七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八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九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十是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2016-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分析认为,智能制造是整个工业升级的主体,《规划》是中国在制造业升级方面的具体设计和步骤,预示着制造业将在“十三五”期间进入政策黄金期,企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
更多智能制造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智能制造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