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进行临床试验,是新药审批的必备条件,事关千万人的用药安全。如此重要的环节,理应受到重视,谨慎对待。但实际上,这一环节的数据造假却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官网数据,截至2016年1月21日,因临床试验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不予批准的、药企自查申请撤回的药品注册申请高达1184个,占要求自查核查总数的73%。若扣除165个免临床,这个占比达到81%。
据该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核查中发现很多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不完整,分析数据没有级差轨迹,有的数据没办法溯源。还有的企业故意瞒报、漏报不良反应记录,对达不到预期的试验数据进行修改。可以想象如果这些新药都“顺利”上市,将会给广大居民身体健康带来多大的影响,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
药物临床数据造假后果严重。作为新药研发的最后一环,花费数千万甚至数亿元资金研发出来的药物,究竟有没有疗效、安全不安全,主要靠试验数据来衡量。药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便意味着药物疗效失真、安全失守,轻者影响治疗,重则可能致残甚至夺走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用药剂型,数量本来就少,若再遇临床数据造假,对治疗儿童疾病的影响甚大,安全隐患也很可怕。
药物临床数据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临床试验机构数量太少,与每年需要开展临床试验的项目数量严重不匹配,导致临床试验机构不堪重负,影响临床试验质量。同时,我国有关药品临床试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没有严格落实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证制度,参与临床试验的机构鱼龙混杂;第三方监督与制衡机制的缺乏,又造成药企与临床医院合伙造假。此外,由于“关门审批”,药物临床数据不公示,审批过程不公开透明,也为数据造假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
对药物临床数据造假行为必须“零容忍”。一方面,应完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和管理体制,堵住法律的漏洞和制度的漏洞,抬高进入门槛,填补监管空白,不放过药物临床试验的每一个环节,防止过程造假;另一方面,要实行“开门审批”,让新药审批在“阳光”下进行,防止权力寻租,杜绝审批腐败。
业内权威人士表示,当前是治理药品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键时期,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鼓励真正的创新。因此,呼吁尽快修订《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法规,进一步完善制度监管;同时建立药企内部的监管体系,真正通过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更多药物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药物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