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三大技术类型之一,浅层
地热能利用在我国的发展已有10年多,其技术类型涵盖土壤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多个方面,以其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范围广等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2008年底,全国地源热泵应用建筑面积达1亿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25%。
2006年,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规定》,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包括
太阳能、浅层地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经过几年的发展,今年这项工作已经由单个项目示范向城市区域示范扩大,实现由点到面的转变,时机成熟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日前,就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发展前景、执行中的困难、未来的政策方向以及地源热泵的发展和未来走势等话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在办公室接受了专访。
武涌透露,为科学稳步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即从项目示范,到城市示范,再到全面推广。在今年已经实现由项目示范向区域示范的第二步跨越,改进以往的支持方式,实施“城市示范”和“农村地区示范”,将资金切块下达到地方,实现由点到面的转变。这标志着我国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从抓单个项目示范到抓区域整体推进,统筹兼顾城市和农村,推进模式实现跨越。
同时,武涌还指出,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还需继续采取“政策引导,市场推进”的机制,特别是要完善
经济激励政策,通过引导和刺激需求端的消费,运用市场化的机制促进企业参与和投入,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另外,武涌坦言,在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比如在推进的初期,由于缺乏大规模推广经验和既定的模式,因此确定了“三步走”战略。此外,还存在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经济激励政策不健全、能力建设跟不上、施工运行管理监督不到位等多个障碍,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不可能一哄而上,而要采取“积极稳妥、稳步推进”的策略,从低端应用到一体化、集成应用,从单个项目到区域规模化应用,要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经验,要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形成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五大体系,即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应用模式体系、技术产品体系、能力形成体系。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三步走
为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提出发展太阳能、浅层地能、
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实现替代常规能源1100万吨标准煤。
为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放大政策效应,实现财政资金运作机制的创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下发了《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建[2009]305号)和《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建[2009]306号),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和“农村地区示范”,首次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向农村地区推进,旨在改变我国农村地区的建筑用能现状,这标志着我们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从抓单个项目示范到抓区域整体推进,统筹兼顾城市和农村,推进模式实现跨越。
从实施的战略来说,我们采取“三步走”战略,从项目示范,到城市示范,再到全面推广。推广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类型包括太阳能光热利用、
光电利用、地源热泵和地源热泵与太阳能复合技术。
截至2008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已组织实施4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共371项,示范面积4049万平方米,
光伏发电示范装机容量6.2兆瓦,国家财政总补贴金额约为27亿元,项目覆盖了27个省/自治区、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战略部署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了示范方式和内容,启动我国“太阳能屋顶计划”,开展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评选出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可行、与建筑一体化程度高、可规模化推广的111个项目作为示范,总装机容量91兆瓦,补贴金额约12亿元。
更多可再生能源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