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医药雄起注入了推动剂,抗疫效果举世瞩目,未来中医药国际化将大有可为。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有数据显示,全国7.4万例确诊病例使用了中医药,总有效率超90%。
为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扶持力度。但纵观整个中药行业,大部分企业并未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政策支持。
中成药企业在行业发展形势严峻的环境下为不断提高研制、生产、经营过程的质量要求需要新增大量设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影响较大,王胜昔建议加大支持企业在设备引进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全数字化、智能化的中试制剂研究设备。
中成药生产企业成本相应的上升以后,价格却面临着下降的压力,对于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王胜昔建议制定相关的政策对于疗效确切的中成药产品放宽限价政策。
针对中成药原、辅料药材价格涨幅过快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问题,王胜昔建议制定河南省药材目录,修订药材标准,编制中草药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制定河南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办法。加强重点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加强中草药种植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中药产品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问题,他建议出台政策对中药研发平台在资金政策方面予以重点扶持,鼓励科研院所、高校、民营企业开展中药产品开发和中药文化的研究,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建立科技与中医药主管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规划和管理机制,在省级科技研发、关键技术装备等重大专项中提高中医药项目比例,激发调动参研单位参与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积极性,促进研究成果更快、更好地落地转化。政府成立关于支持中成药研发创新的风险基金,以化解企业后顾之忧。
同时,他还建议由政府主导,搭建中药经典名方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配套相应的高层次人才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高校、民营企业开展中药产品开发和中药文化的合作。
千年来中医曾是主流医学,承担着包括外感传染病(疫病)在内的各科治疗。从历史上看,疫情一直伴随着中医的成长、发展和完善,并成就了名医、名著和学派。比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叶天士、吴鞠通的温病学派以及吴又可的《温疫论》。
几千年来,中医积累了和外感(急性)传染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欧洲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全球鼠疫那样的瘟疫大流行,中外抗击疫病的历史成效形成鲜明对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之时,中医药成功地开展救治。这次疫情给中医大规模全程参与外感(急性)传染病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观察,提供了百年难遇的机会。
西医快速发展是在最近几百年间,建立在解剖学(还原论)的基础上,后因显微镜的发明,使微生物学有了长足发展,加深了对细菌和病毒的认识。西医治疗的目标是要杀死消灭它们,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化学合成的西药。如果疫苗研制不出来,只能从预防上下力气,切断传染源,并被动地通过自身免疫力的提高而达到群体免疫的目的。
由于中西医的形成和理论不同,治疗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同。中医虽然没有去分析(还原)病毒结构,但用整体观的藏象理论等来分析,总结出戾气(病毒)在人体发作的表现,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筛选出各发展期的有效方剂,治疗重点不是对抗地杀死病毒,而是通过主动地增强自身免疫力(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颠覆了人们对中医“慢郎中”的认知,即中医可以治疗急性病。事实上,数千年的中国,中医是主流医学,承担着包括外感传染病(疫病)在内的各科治疗,临床疗效是检验医学真理的金标准。流传下来的名方和名著,是抗疫规律性的研究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先贤们留下的中医药智慧这一宝贵财富,使我们能在大疫来临、疫苗或其它有效治疗方法尚存空白之时,得以享用中医治疗的宝贵经验。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大趋势,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多方面的。海内外的中医药工作者们,应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整合现代科技、产业金融资本的力量,在守正中创新,为中医国际化更大发展而奋斗。
更多中医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中医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