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便利店的销售额达8667亿元,同比下降3.0%,连续7个月出现负增长。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外部环境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相较于2019年便利店整体良好的发展趋势,2020年的整体发展速度会略有减缓。
一线城市便利店市场较为饱和,二三线城市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消费习惯的培育成为便利店企业市场扩张新阵地。
尽管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房租、用工成本较低,但其消费力也长期难与一线城市相比。在首店率先破纪录的背后,便利店经营者自身的高要求,以及首日“尝鲜”式消费之后能否靠周边消费撑起长期经营,也都是下沉市场扩张进程中的考验。
便利店的下沉意味着全套的供应链体系都要下沉,而并不是简单开一两家门店。因为便利店除了传统的快消品之外,搭载了相当多的鲜食、速食,这些品类对加工基地相应的配送半径距离是有一定要求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便利店在扩张之前,通常是要先考虑后面的供应链的布局。对于便利店企业来讲,供应链能力是否能够辐射或者支持到下沉的城市,是便利店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上述报告还提到,“社区化”将成为便利店重要场景。当下,不少超市品牌开始密集布局社区业态,其中不乏大润发、盒马等超市行业的头部玩家。据了解,今年3月,盒马宣布,盒马mini将大规模加速开店,并向全国复制;6月,国美首家社区生鲜超市“美+生鲜”生活超市在通州开业;7月,大润发旗下小业态“小润发RT-mini”社区型超市在南通开业。
对此,大店型业绩的下降导致探索面向社区的小店成为必然趋势,消费业态相互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但是不同的店型所具备的特点不同,针对的消费人群也有所不同。以7-ELEVEN为例,快餐、创意新品是7-ELEVEN的优势,但生鲜却是它的弱势。而一些社区的超市,在生鲜方面有优势,但是在鲜食、速食方面,它是有差别、有弱项的。
2020年便利店门店销售指数为53.0,竞争环境指数为71.9,客单价指数为68.9,客流量指数为41.9,店租指数为58.5,用工费用指数为60.9,门店招工指数为62.1,配送指数为47.2。这意味着今年便利店门店仍然会身处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店租、用工费用、招工等方面的运营压力。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门店的运营压力。由于疫情对消费造成心理影响,门店的客流急剧下降。而且便利店上游企业同样受到疫情影响,无法为门店及时供货,配送效率明显下降。
从各区域便利店发展指数情况看,东北区为54.4,华北区为60.6,华东区为60.4,华南区为61.3,华中区为67.5,西北区为58.3,西南区为65.9,均高于荣枯线50.0。华中区成为诸多区域中发展预期较高的市场。华北区企业发展指数最高,但普遍存在着人才储备不足的情况。华东与华南区属于便利店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但由于便利店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有限。东北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长期滞后、人口外流情况严重,再加上地理位置偏北,气候比较寒冷,便利店发展同样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
从企业基本发展情况来看,受疫情影响,86.4%的便利店企业今年一季度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门店位置处于商务办公区的便利店销售受影响最大,其次是位于学校、医院的便利店,开设在居民社区的便利店受影响较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便利店的客流量出现大幅下降,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客流逐渐回增,但还远未达到同期水平。多数便利店企业对今年的消费市场持较为保守的态度。从开店集中度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开店计划向100家以下集中,开店速度比2019年明显放慢。
多数便利店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线上业务的开拓,计划在今年加大线上业务的投入。调查显示,85.2%的门店计划开展线上订单业务,67.4%的门店计划尝试开展送货到家业务;88.6%的门店计划为店内开展线上引流业务。
相比2019年,今年便利店企业对资本的态度变得积极且理性。对于是否引入资本,更多取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更多便利店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便利店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