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第一套磁共振系统在位于德国埃尔兰根的西门子研究基地的一个小木屋中诞生至今,磁共振已成为了医生对疾病进行确诊的必备工具。在众多医院中得以快速的推广和应用。
磁共振介绍
磁共振(MR)成像是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与CT扫描相比,磁共振成像参数多、扫描速度快、组织分辨率高、图像更清晰,而且检查过程对身体完全无害。
磁共振技术从诞生至今,全球只有三个大的超导磁体工厂——通用、西门子和飞利浦,这三家磁共振设备的龙头企业几乎垄断了磁共振成像技术。
虽然中国国内也有8、9家企业在做磁共振,但是核心部件超导磁体均只能从日本进口。据某磁共振厂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超导磁体属于战略资源,这三家龙头企业生产的磁体还从来不外售,只有日本一个工厂,每年会将产能过剩的磁体出售给中国企业。这家工厂一年的磁体产量也仅仅是200个左右。这些原因也使得磁共振成像检查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一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没法选择这种最健康的检查手段。
国内磁共振市场现状
一直以来,在磁共振成像领域,有两个发展趋势,一个是超导方向,又称为高场,场强一般 在 1.5T-3T 之间,国际上主要的生产厂商包括 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公司;一个是永磁方向,又称为低场,场强在 0.2T-0.35T 之间。
《2016-2021年中国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MRI市场规模为36.5亿美元,西门子、飞利浦和通用市场占有率达到80%左右。就国内而言,超导磁共振需求量约800台/年,以市场均价500万元/台估算,目前国内磁共振(医用、科研)市场容量约40亿。
据悉,1.5T磁共振超导磁体占MRI系统总成本30%至40%,3.0T磁共振超导磁体占MRI系统总成本的50%至60%。
超导磁体由于其设计的特殊性、工艺的复杂性、以及需要综合的工程化能力、高技术门槛,导致国内一直没有形成稳定的超导磁体产品供应,且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所垄断。
除了GPS,国内就是联影和奥泰能制造医用3.0T超导磁体的。1.5T 还有丰盛、辰光医疗等。所以市场一直呼唤满足国内客户需求的1.5T、3.0T超导磁体并形成稳定供货,以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国产的超导磁共振整机厂家有东软、朗润、联影、奥泰、安科、万东等,其中只有联影用的是自研磁体。
再有,从控制和应用软件方面来讲,国产的超导很多软件不达标。从专利上看,中国厂家的技术还远远落后与国际品牌,如不持续投入研发很难追上。
国内市场预测:内需仍强
据《报告》统计,2011~2015年,我国磁共振设备年销量从892台增加到1507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1%;共振设备保有量从4381台增加到9089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7%;每百万人口磁共振设备拥有量则从3.3台增加到了6.6台。但尽管如此,我国人均磁共振设备拥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尚难满足医疗需求。未来,我国磁共振设备市场有较大发展空间。
此外,《报告》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设备在精确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大大提高。这将促使一大批“老”的磁共振设备提前“退役”,引发新的市场需求。预计2016年我国磁共振设备销量将增加,之后几年增势会趋于平稳,保有量持续增长。
另外,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规模以亿元计,且每年在医疗设备上的投入以千万元计,其存在极大的可拓展空间。而磁共振设备使用寿命一般是8~10年。在使用一定年限后,医疗机构需要对旧设备进行更新升级或者购买新设备。目前,部分省市级医院已开始更换使用多年的旧设备,配备功能更完善的临床应用型1.5T高场强磁共振系统。但是,由于购买新设备的成本巨大,因此,很多医院还是将现有设备更新升级作为首选。
目前,我国一些大型教学医院也在更新、引进临床研究型磁共振设备。而区域医学影像中心的建立,将推动医疗影像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对国产设备的扶持力度远超以往。这将加速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推动国产设备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国产磁共振设备企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总结:
一直以来很多中国的消费者认为,只有国外的设备好,使用国外的设备,医院地位相对就高。 其实随着国内的技术不断加强,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完全具备了和国外品牌产品同样的技术含量,如何引导这些医院能够支持民族企业,愿意安装中国企业自己研发的产品,让医院相信中国公司同样能够制造技术很领先的高端产品,同时打破消费者对洋品牌的技术迷信,这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
更多磁共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磁共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