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宇博智业市场调研中心了解,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毫无疑义需要一套“组合拳”。如果紧紧依靠收费改革单兵突进,垃圾分类的困局恐怕难以破解。构筑起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的系统化,最有效的市场化运作付诸实施才是王道。
正在征求意见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一改前几次的“计量收费”笼统说法,提出3种方案,除按袋计量、随水费征收外,首次提出“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方案。城管委人士称,最后方案并非三选一,可能是综合三个方案的精华。
征求意见稿明确“立法目的”是为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应该说,立法指向有其积极性,但无论近两年接连抛出的多个方案,还是最新方案,给人的观感很大程度上都是盯着“收费”做文章:或为收费简单化操作且让收费手段硬起来,或期待通过经济杠杆约束居民的行为。总之,就是将收费改革视为破解垃圾分类困局的撒手锏。
在习惯性思维上,舆论对于某些公共事项改革方案往往囿于权衡其中优劣。对此次垃圾费征收方案,就有观点表现出倾向于第三套方案。宇博智业认为,如果就事论事,即便是劣中选优也不难理解,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即任何改革方案都有必要先回到原点来考量。也就是说,无论垃圾收费怎么改,采取何种办法,须事先探究其必要性、可行性及预期效果等。
按城管部门之说,现行收费规定缺少收费载体,存在收缴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这是改革必要性的佐证之一。城管部门2012年曾称,按照广州500万户居民统计,每月5元的垃圾费一年应有3亿元,但只收到6000万元,收费比例仅两成多。那么,推进垃圾分类是否缺这几亿元,增收2亿多元是否就能破解垃圾分类难题,生活垃圾计量收费试点效果不佳怎样评估,实施“混合垃圾多付费”方式又能实际增收多少,这些都需要充分论证。
值得一提的是,城管部门称垃圾收费改革方案结合了“全国各地先进经验”,但全国各地实际并无所谓“先进经验”。就在今年5月起实施“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之时,上海还明确表示“不急于征收居民垃圾费”,因为推出垃圾收费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收点钱,而要跟垃圾分类减量效果能挂钩起来,充分综合考虑收费对垃圾分类的激励作用与能发挥的效用。可见,上海的考虑十足谨慎,相比而言,广州似乎把“钱”看得太重了。
再说管理手段,新方案增加了10项罚则,大幅提高处罚金额,个人不分类投放垃圾罚金由50元提到50至200元。且不说现行罚则约束力几乎为零,按《行政处罚法》规定处罚高于50元需要较长的行政程序,管理部门如何折腾得了?不仅提高罚额的阻吓作用及监督到位严重存疑,而且征求意见稿在奖励方面仅一笔带过,只称“可以通过奖励、积分等方式发动居民和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重罚轻奖的激励作用很难乐观。
还要指出的是,2002年广州决定在每户每月收10元卫生清洁费基础上加收5元钱生活垃收费之时,就称要靠垃圾收费维护运作和盈利,使垃圾处理单位从政府部门分离,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而事实是,10多年过去,垃圾处理产业化与市场化依然落空,民营企业还在为“一点垃圾都拿不到”叫苦,垃圾焚烧处理被垄断诟病不休。直至近期,城管部门还称“目前想出的破解之法”是让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前端,颇为滑稽。
据宇博智业撰写的2011-2016年中国分类垃圾收集车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了解到,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毫无疑义需要一套“组合拳”。如果垃圾分类顶层设计尚未构筑起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的系统化,分类垃圾后混收混运依旧,国外经验已证明最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没有付诸实施,而依赖收费改革单兵突进,或者可达成行政行为简便易行与增加收入的目的,但肯定难以破解整个垃圾分类的困局。
更多垃圾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垃圾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