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会否是未来两年中国经济面对的最大挑战?国际投行多位经济学家给《华夏时报》的答案,是一致的肯定。
4月16日下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下降至8.3%,低于2月8.7%的水平。尽管数字在下降,这些经济学家依然向记者强调,8.3%仍处于较高水平。
《华夏时报》注意到,由于政策制定部门内部对抑制通胀所要采取的措施分歧严重,对通胀前景及其政策影响方面的巨大不确定性和激化辩论广泛存在,使得一些国际投行专家给相关部门另辟蹊径的政策建议,开始浮出水面。
GID计划浮出水面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4月16日晚表示,3月CPI增幅虽低于2月8.7%的水平,但通胀压力并未消退,CPI增幅很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出现反弹。她强调,政府有必要维持紧缩的政策立场以稳定通胀预期,现在就断言抑制通胀成功还为时尚早。梁红同时预测,年内央行将加息两次(每次27个基点)。
《华夏时报》注意到,有关加息的判断各家投行并不一致,雷曼兄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就预期2008年不会加息。他认为3月CPI的回落会进一步降低立即加息的概率。
为何投行对加息判断会不一致?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的分析或许一言中的。
王庆认为,决定采取哪一种反通胀的政策工具——加息或升值/调整汇率,归根结底在于政策制定部门是决定由国内需求导向型部门还是出口导向型部门来承担调整所要付出的代价。
而在这一点上,政策制定部门内部一直争论激烈。
此前,王庆曾预测,有关部门可能允许更快甚至是一次性的汇率调整作为遏制通胀的政策工具,而非连续加息。这一观点得到很多大摩客户的认同,但也有客户向王庆提出疑问,中国是否会允许汇率一次性大幅调整?
在王庆看来,大幅加息和大幅汇率调整都有各自明显的缺点,因此,这两种手段均受到政府内部各方的强烈反对。基于各种反对意见,惯于做政策建议的王庆最近正在探讨另一个反通胀方法——财政出资的保值储蓄(GID)计划。在这个计划下,政府将通过资助各个家庭,从而保障他们某些类型储蓄的实际利率非负数。
谁为抑制通胀买单?
王庆透露,他一直在考虑,在既不损害国内需求型部门,也不损害出口导向型部门的前提下,仍然遏制住通胀预期。
“我的答案是有条件的‘可以’。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人为此买单。”
在他看来,政府出面买单,向低收入人群提供资助的方法,能够帮助这些人缓解通胀对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过,简单的资助对控制通胀预期提供不了任何帮助。
“为了打破由强烈的通胀预期驱动的恶性高通胀周期,政策制定者需要建立起牢固的抵抗通胀的可信度,而建立可信度的唯一办法就是花钱买。”
王庆由此建议采用财政出资的保值储蓄(GID)计划,以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反通胀的可信度。
他详细介绍说,在GID计划下,政府是以确保各个家庭在银行里的某些类型储蓄的实际利率非负为目标,用财政预算对他们进行补贴。
在GID计划下,政府还需向各个家庭承诺,高通胀不会削弱他们长期存款的购买力。因此,各个家庭也就没有必要取回存款,去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对冲通胀。
此外,GID计划还能加强政府反通胀的可信度。如果通胀不能被控制在这些存款的名义利率水平之下,政府将不得不持续为存款者买单,而通胀越严重,政府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换句话说,在GID计划下,政府将由于没有能够降低通胀而自我惩罚。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遏制通胀的动机是与家庭和他们抑制通胀的努力一致的,因此会带来更多的可信度。”
到底要花多少钱?
政府是否有能力负担GID计划?
“乍一看下,GID有可能是一个非常昂贵的项目。”王庆强调。
数据显示,2007年底时,全国家庭的总存款额约为17万亿人民币。如果当前的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是4.14%,而当前的通胀率为10%,那么政府将支付约6%的补贴。
这个数字意味着,政府每年要为GID计划支付总额为1万亿的补贴,相当于约20%的财政总收入,或是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
“很明显,如此一个项目过于昂贵,在财政上不可行。”
但王庆认为,潜在的GID计划在实际操作时,其花费将很可能少得多。他强调,GID计划不应被视作是一个由政府保证整个家庭存款购买力的项目,它应当是一个为显示当局抑制通胀决心而设计的项目。
“以此为目的,我们认为,政府只需为长期的存款(如3年以上的)提供补贴。”
王庆估计,如果GID计划仅仅覆盖3年期或3年以上存款的话,补贴的花费将为财政总收入的1%左右(约500亿元人民币),或者GDP的0.3%。只要长期存款实现保值,很有可能一部分短期的存款会转为长期存款。
假设所有1-3年期的存款都转为了3年以上的存款,补贴花费将增至年财政总收入的2.2%,或是GDP的0.7%。“我们认为这还是可以操作的。”
阻力最小政策
王庆同时强调,如果通胀失控,GID计划虽然不是最理想的政策选择,却是阻力最小的政策。
“首先,GID计划可以达到与不对称加息相同的效果,即存款利率比贷款利率上升得要多,但是对银行的净利润率却没有太多负面影响,因为这是政府而不是银行在买单。”
其次,王庆指出,随着贷款利率不会有对应上调,其对投资增长也不会有太多负面影响,并且也不会在即将到来的经济放缓中,恶化公司的财务成本。
第三,GID不是为了奖励短期投机者而设计。因此,在GID计划下,长期存款方面更高的事实名义利率将不会吸引新的热钱流入,而基准利率的上调——加息却会吸引新的热钱流入。